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五莲建县70年来,历经四个发展阶段,你都知道吗?

2022-10-05 12:15:25 906

摘要:纪念建县70周年专题七十年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之路——五莲建县70年主要发展历程概述七十春秋艰苦创业,七十华诞展现辉煌。五莲县于1947年5月建县,70年五莲历史既是一部革命史、执政史,又是一部奋斗史、创业史。根据历史分期和重要事件节点划分,五...

纪念建县70周年专题

七十年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之路

——五莲建县70年主要发展历程概述

七十春秋艰苦创业,七十华诞展现辉煌。五莲县于1947年5月建县,70年五莲历史既是一部革命史、执政史,又是一部奋斗史、创业史。根据历史分期和重要事件节点划分,五莲建县70年来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1947年建县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

从1947年建县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31年期间,县委、县政府围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结束“文化大革命”运动和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艰辛探索、曲折发展。通过50年代植树栽果、60年代兴修水利、70年代治山改土,极大地改变了生存生活生产条件,为80年代以后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1947年建县到1957年,着力巩固民主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先后完成支援前线、实验县土改与整党、民主建政、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整风整党运动,巩固了民主政权。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间组织开展了植树栽果、农田水利和工业建设。1950年发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号召,开展成片造林、封山育林工作。1953年利用国家支援革命老区的资金,在街头、松柏、洪凝、中至四个区,建起3000多亩、109个果园,果品生产开始起步。水利建设从1950年开始,掀起以打井、建小型拦水坝为主要内容的热潮,至1957年底,全县小(二)型水库达到6座、塘坝70余座,粮食单产平均每年递增10.7%。建县之初,五莲工业企业只有一家产值5万元的土法榨油厂,到195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到7处,实现工业总产值127.8万元。经过10年努力,全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958年到1965年,历经艰辛探索。由于受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思想路线干扰,加之自然灾害,导致了三年经济的严重困难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和工业学大庆运动,着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扩大地方工业规模,经济形势得到了好转。1958年调整农村管理体制,由24个乡的408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成13处人民公社,下设311个生产队。从1958年开始,集中主要精力大搞水利建设,同年3月全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陆家庄子水库开工。1959年11月山东省委冬季工作“六边”现场会议在五莲召开,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书记处书记裴孟飞参加会议。到1966年,全县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6座,蓄水能力达1.1亿立方米。这段时期是五莲水利史上光辉的年代,墙夼、却坡、冯家坪、石亩子、户部岭、长城岭等水库至今仍然发挥着城区供水、农田灌溉无可替代作用。在大炼钢铁的同时,掀起全民大办工业的高潮。1960年5月五莲县农业机械厂工人宋学林带着自行研制的10千瓦发电机,参加全省“三泵二气一风”现场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到1965年底,县属集体企业发展到15处,年产值实现101.5万元。

(三)1966年到1978年,在曲折中徘徊前进。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全县受到一定挫折和损失。由于全县人民的抵制斗争,特别是1971年第四届县委的重新建立,为稳定政治局势、维护生产秩序作出了积极努力。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扎实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坚持不懈地治岭改土、改河造地,建成了一大批“外噘嘴、里流水、旱能蓄、涝能排”的梯田、坝头地和人造小平原。1966年至1978年,全县建设“大寨田”45万亩,整平改土72万亩;修建水库77座,建成塘坝278座。197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9237万公斤,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1975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称号。1971年1月中共五莲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大搞支农工业,大搞基础工业、大搞短线和缺口工业”的工业重点,结合工业学大庆运动,先后新建了化工厂、水泥厂、钢球厂等12处工厂和金硫两矿,到1976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达到19处,县属集体企业18处。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县属工业又新建了织布厂、链条厂、电力公司等5处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县地方工业规模逐步扩大。同时,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初步形成与政治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这31年期间,1958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绿化荒山、兴修水利、水土保持的榜样”,被省委、省人委授予“树立共产主义大协作榜样”锦旗;197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称号。

二、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转折。县委、县政府先行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迈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通过制定实施山区建设方针,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全县经济社会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制定实施山区建设方针。1979年2月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过去治山治水、改土造田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制定了《关于发展多种经营的全面规划》,逐步形成了“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板栗缠绕、山下苹果梨桃、河滩林木丰茂、平坦地里林网好”的林业布局模式。1982年4月《大众日报》以《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用山管山》《愚公移山》为题连续对五莲山区开发建设进行了系列报道。7月份省委、省政府在五莲召开“全省山区工作会议”,推广五莲山区建设经验,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出席会议。会议前后,省内外408个单位、18560多人来五莲参观学习。1984年以来,坚持“春季造林、伏季治山、秋季治理小流域、冬季修路”一年四季不断线。到1988年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88万亩,果品产量6268万公斤,位居全省第二。同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五莲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推广五莲县以林为主的山区开发建设经验。

(二)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9月县委、县政府在农村逐步推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1980年实行“以地定产、责任到劳”的责任制。1981年推行土地承包到户责任制,实行联产计酬。截至1983年全县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9年在坚持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前提下,全县推行“两田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管理体制已经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84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将全县16处公社(镇)改建为22个乡镇。1984年底建立了629个村民委员会,完成了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以企业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4年10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推行和完善全县工业经济责任制的意见》《五莲县经济体制改革试行意见》等文件,规范国家、集体、职工三者利益关系。1986年9月在全县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同时,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依托,实施企业兼并重组,县属企业兼并23处,盘活存量资产1.2亿元,重新安置困难企业职工4500人。1987年7月制定《关于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活力的实施意见》,明确企业职权,规范分配形式。1988年2月在全县推行两轮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第一轮从1988年到1990年,97%的县属企业与县政府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合同到期时,52家企业完成合同,占71.3%。第二轮从1991年到1993年,实行包上交利润、包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两包一挂”,全县初步形成了以五金、纺织、食品、建材、矿产五大行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四)凝结形成“五莲精神”从5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和以后山区开发建设中,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愚公移山、坚忍不拔的毅力,培育形成了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山区创业精神。1987年8月中共潍坊市委在五莲召开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精神,赞誉为“五莲精神”,成为立县之本、聚民之魂。1989年中共山东省委对“五莲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从此“五莲精神”饮誉省内外,成为全省山区开发建设的一面旗帜。进入90年代以后,“五莲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1998年8月县委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参加的弘扬“五莲精神”加快五莲发展动员大会,在全县进一步叫响艰苦创业的口号。1999年6月全省加强县委领导班子建设座谈会在五莲召开,弘扬和推广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五莲精神”。2010年以来,全县人民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赋予了五莲精神“开放包容、创新创业、亲山亲水、先干快干”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推动富民强县的新生动力。

在这14年期间,1986年获评国际扫盲奖、全国绿化先进单位;1988年获评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1990年获评全国生态林业试点县;1991年获评全省第一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

三、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前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这20年期间,县委、县政府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呈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一)1992年到2000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县委、县政府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进行相应的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进一步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山区综合开发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工业强县”战略摆上重要位置,县乡企业成为支柱产业,传统工业处于鼎盛时期,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实施再建“山上五莲”工程。为促进山区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向商品经济优势转化,1994年7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了再建“山上五莲”工程,坚持“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县外抓流通,县内搞市场”,开展“跳出五莲看五莲”解放思想活动,逐步实现了山区开发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的转变,从长叶子到长票子、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突破。1994年10月全省林业经济工作会议在五莲召开,对再建“山上五莲”、实施林业产业化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加快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治山治水一起抓,不断推进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小型为主、配套为主、当年见效为主和节水为主”的方针,突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强调连片治理规模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岭,一治一个小流域,逐步走出了一条“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山区开发建设之路。

首次提出“工业强县”战略。1993年起,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工业企业作为重头戏来抓,工业企业速度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1998年3月五莲县第十次党代会发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号召,把工业作为“一号工程”,树立“工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工业共振兴”的共识。1999年10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和“宁可少活三五年,也要工业上台阶”的口号,推动“工业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1993年至1997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规定》《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加工流通一齐上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格局。到2000年底,全县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达到48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非国有工业达到5450家。这一时期是五莲传统工业的辉煌时期。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扩大对外开放上,1992年4月县委八届五次全委会议要求实现“四个突破”,即在出口创汇上搞突破、在扩大自营进出口业务上搞突破、在用足用活政策上搞突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搞突破,加快对外开放进程。1998年12月成立五莲县争取铁路项目领导小组,2005年7月开通胶新铁路五莲客运站,结束了五莲没有铁路的历史。在招商引资上,健全招商引资机构,出台一系列激励优惠政策,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区域招商、企业招商、亲情招商“五管齐下”,落地项目逐年增加。在个体私营经济上,1993年至1998年先后制定出台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大户带动、配套服务、优化环境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在旅游开发上,自1984年开发五莲山,至1988年五莲山风景区成为省级名胜风景区以来,旅游开发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完善,全县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其他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二)2000年到2012年,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迈入21世纪,县委、县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围绕建设“山清水秀、县强民富”新五莲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建县”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工业“二次创业”“双轮驱动”战略,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

确立“两转变一提高”工作思路。2000年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强县转变,由自我发展为主向借助外力发展转变,提高山区综合开发层次和水平的“两转变一提高”工作思路,确定了强化“工业、招商引资、民营经济、旅游业和农业产业化”五项工作重点。先后组织开展了“学胶南、赶胶南、解放思想促发展”“攻坚克难谋发展、抢抓机遇促跨越”等一系列解放思想活动,为加快五莲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扎实推进“工业强县”战略。2000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加快工业化进程上来,号召全县各级弘扬“五莲精神”,打造工业优势。200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建县”三大战略,出台《关于工业“二次创业”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2004年至2005年,狠抓“一块石头、一块铁、一根针、一根线”四个传统产业,手工工具、塑胶产品、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至2009年,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车辆制造、纺织、石材建材、工艺品、手工工具、塑胶”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到2009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8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71.7亿元;41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28家利税过千万元。

深入落实“开放兴县”战略。在服务业方面,按照“以工业带动服务业繁荣、以服务业促进工业发展、二产三产互动共进”的思路,突出“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三大重点,2009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7亿元,占全县GDP 的32%。在招商引资方面,2003年11月成立县招商局,采取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全民招商、园区招商和亲情招商“六位一体”的招引模式。2009年实际到位资金130.5亿元,实际到账外资1200万美元。在园区建设方面,2001年将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改建为县工业基地, 2012年更名为城北工业区。2003年4月以潮河镇为中心,规划建设五征生态经济技术开发区,7月改建为日照加工贸易区,2006年3月更名为山东五莲工业园, 2009年10月更名为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成为五莲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平台。

大力实施“生态建县”战略。继2000年五莲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后,2002年制定出台《加快生态建县的意见》《五莲生态建县规划》,第一次对“生态建县”工作提出完整系统的规划。截至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以五莲山和九仙山为龙头,大力培植发展生态旅游。2004年五莲山旅游风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11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旅游直接收入95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1%和104%。

厚植加快发展载体优势。2010年至2011年底,县委、县政府围绕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和经济提速扩量,着眼破解难题、培植优势,把壮大县乡财政、增加干部群众收入、改善城乡面貌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项目争引建设、工业调整振兴、园区开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森林五莲”建设、旅游业转型升级等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工作导向、理顺体制机制,坚持“用心、会干、干成”,为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厚植加快发展载体优势。2010年至2011年底,县委、县政府围绕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和经济提速扩量,着眼破解难题、培植优势,把壮大县乡财政、增加干部群众收入、改善城乡面貌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项目争引建设、工业调整振兴、园区开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森林五莲”建设、旅游业转型升级等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工作导向、理顺体制机制,坚持“用心、会干、干成”,为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这20年期间,1993年获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1994年获评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1995年获评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1996年获评国际生态工程奖;2000年获评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2001年和2004年获评全省第五届、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2005年获评全省生态建设示范县;2006年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2004年和2008年连续两次获评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2009年获评山东旅游强县;2010年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2011年获评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奖。

四、2012年以来开启加快富民强县、决胜全面小康新征程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立足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山水秀美、文明开放”的新五莲,坚定“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群众第一”理念,坚持勇创一流、后发崛起,持续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不断适应新常态,着力把握新常态,统筹推进“一城五区”、工业振兴、项目争引、“森林五莲”“果乡五莲”建设、全域旅游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2017年1月,中共五莲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实力强、百姓富、生态优、民风淳、党风清”魅力五莲的奋斗目标,描绘了“聚焦富民强县、决胜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大势,扛起使命担当,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实字谋局、干字当先,聚焦“富民强县”这一核心任务,咬定“工业强县、生态富县”两条主线,着力构筑跨越发展“新动能、新支撑、新格局”三个关键,强化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个根本保障,坚决甩掉“穷帽子”,展现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魅力五莲的美好发展前景。

(一)深入实施“森林五莲”“果乡五莲”“水润五莲”建设,扎实开展“林水会战”系列工程。县委、县政府着眼“潜力在山,优势在林,特色是生态”的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在2010年组织实施“森林五莲”“果乡五莲”三年建设规划的基础上,2012年底又实施了新一轮三年规划,开展了果品产业振兴、园林城市创建等“十大工程”。河道治理成效显著,在2010年投资1.8亿元,分两期完成洪凝河城区段综合治理的基础上,2013年潮白河综合治理工程争创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3年6月《大众日报》以《生态优先成就“森林五莲”》《今天就是机遇》《“一块干,一块过”》为题,系列报道解析五莲科学跨越发展的路径。2015年底启动开展“林水会战”,利用三年时间实施林业“七大工程”和水利“八大工程”,在更高层次上谋划生态建设。2015年10月,投资2.69亿元的龙潭沟水库建成使用,是全省近30年来在山丘区新建的第一座中型以上水库,实现了五莲人民几十年的心愿。截至2016年底,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128.8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57.5%,果品总面积达到48.8万亩。现代农业进一步提质增量,新建千亩以上林果片区78个,建成大丰园、丰美园林等现代庄园12处。五莲板栗、五莲国光苹果、五莲小米和五莲杜鹃花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以来,按照“东部提升、西部突破、面上结合”的思路,实施“六大造林工程”“六大兴水工程”,开展“清清河流”行动,推动农业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共生共荣。

(二)加快工业调整振兴,奏响“工业强县”最强音。十三届县委以来,县委、县政府更加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从领导、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保障力度。制定了“汽车、装备制造、纺织、生物制品”等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双轮驱动”促进工业振兴的意见》等政策文件;2013年9月召开全县工业振兴大会,吹响了新一轮工业振兴号角;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大力实施“双改一联”,加快改善创新、改制上市步伐和挂靠联合。2015年10月召开全县突破园区暨效能建设动员大会,出台聚力“三招三引”实施意见,深化全民招商、专业招商、定向招商、诚信招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年活动,组织企业负责人外出培训和考察学习,评选首届“十佳工匠”和诚信企业。2016年共招引过5000万元项目43个,到位资金25.21亿元,争引上级扶持项目到位资金24亿元;全县2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8.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2.8亿元,利税27.6亿元;五征集团跻身中国机械制造品牌六强,对地方财政贡献达7000多万元;59家企业完成规范化改制,28家企业在“新三板”“四板”挂牌。2017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工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方略”,围绕突破园区、加快转型、强化服务,坚持招商引资与壮大本土企业“两手抓”,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施“县领导+部门+首席服务员”网格化包联制度,倡扬“店小二”精神,制定出台《五莲县工业企业宁静生产经营制度》,推行诚信建设“红黑榜”发布制度,着力优化企业生产环境,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强县”战略迎来新的春天。

(三)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高扬“生态富县”主旋律。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优势作为发展的最大潜力,以全域旅游、全景五莲为定位,高标准编制《五莲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五莲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完成了大青山、七连山、李崮寨、马耳山等景区详规,统筹全县全县旅游资源。五莲山、九仙山被确定为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省级地质公园,大青山被评为省级中华文化传承基地,黑虎山建成集华东地区唯一获批狩猎场,管帅打出全市第一口温泉。白鹭湾文化中心、两山索道、九仙山峡谷漂流、五莲山滑雪场等29个项目投入运营。2016年6月召开全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大会,围绕做强“两山”龙头,做精“两区”旅游,做活乡村特色游,做实全域旅游,掀开了全域旅游新篇章,并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506.62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20.3亿元,旅游直接收入2.92亿元。乡村游加快发展,采摘游、农家乐异常火爆,接待游客人数、直接收入分别增长18.9%和50%以上。2017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政理念,按照“打响生态品牌、培育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富民”的思路,着力构建以“山水禅心、康养五莲”为品牌,以登山健身步道为主线,以山岳游为龙头,礼佛、泡泉、太极、狩猎、登山、健身为支撑,旅、养、文、体、康、农融合发展,乡村游全覆盖的全域旅游格局,“全域旅游、全景五莲,生态生财、生态富县”成为五莲旅游的时代追求。

(四)统筹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完善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自十三届县委以来,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为抓手,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工程。一是打造品质县城,遵循“拉开开发框架、留足发展空间、彰显山水特色、打造精品工程”的原则,先后调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城东新片区规划等50余项,五年累计投入107亿元,实施337项城建重点工程,建成区面积扩大三分之一,城区人口达到15.1万,城镇化率达到44.8%;新建改造城区道路47条110.4公里,建成区内“断头路”“卡脖路”全面打通,形成“十四纵二十六横”的路网;建成滨河公园、幸福公园、人民公园、解放路广场等30处游园和街头绿地,城区绿化率达到39%。2013年成功争创为“山东省园林城市”,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初审。山阳河综合治理全面铺开,洪凝、却坡、合子沟3个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2010至2016年是全县城建资金投入最大、城建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2017年以来,组织实施了总投资17.7亿元的103项重点城建工程,坚持老城区突出扩空间、增绿量,东部新城区突出拉框架、打基础,着力完善规划修编,不断提高居住品质。二是完善产业平台,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按照“一区多园、扩区增容”模式,将城北工业区、于里工业区、许孟院西工业区纳入市北经济开发区发展体系,壮大发展优势。建成人才科技创新中心,推行职员制改革,积极融入日照、对接青岛。城北工业区加快北向拓展,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建成14.9平方公里的石材产业园,到2016年底152家企业整合1035家石材业户入园发展,石材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五莲山旅游度假区完成“三权分离”改革,景区经营管理得到规范提升。三是优化交通路网,先后新建和改造莲海大道、潮石路五莲段拓宽、林街路、洪贺路等县乡村道路580公里,开通了大青山旅游专线、石材产业园连接线。完成了总投资2.24亿元的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项目,农村公路硬化通村率达到100%。全县所有乡镇开通至县城公交客运专线,2017年2月实行“城乡一体化、城乡一票价”,票价为2元。222省道和206国道改建、潍日高速五莲段三条干线公路全部开工建设,五莲境内无高速的历史即将结束。四是建设美丽乡村,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市场化运作,村居环卫托管率达到100%。扎实推进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暨创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开展“向垃圾宣战”百日攻坚集中行动,聚力开展违章建设治理和畜禽污染治理。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四年行动,抓好村庄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突出抓好“突破莲西”、易地扶贫搬迁两项重点,确保实现省定标准脱贫目标。

70年风雨兼程,70载春华秋实。截至2016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19.97亿元,是1997年建县50周年的7.3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79亿元,是1997年6.3倍;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3037元和23330元,是1997年的5.8倍和4.7倍。2017年1—4月,全县GDP增幅9.7%,在全省区县排前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6亿元,增幅15.6%;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亿元,增幅13%;接待游客162.37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6.56亿元,直接收入8259.6万元。党的建设持续深化加强,坚持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做大做强人才基数,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基层基础更加牢固;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持续推进“四德”工程,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保障全面增强,城乡一体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标准与市直拉平,贫困村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教育事业均衡发展,高中学生全部进城入学,高考上线率、录取率保持全省领先、全市第一,教育品牌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平安五莲”建设深入扎实,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连续7年居全市第一。全县上下政通人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在这5年期间,2012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先进单位;2013年获评山东省园林城市;2014年获评省级全域化旅游改革试点县;2015年获评中国最美丽县、中国石城、第四届省级文明县、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县、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县;2016年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县、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7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聚焦富民强县,决胜全面小康,建设魅力五莲”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实力强、百姓富、生态优、民风淳、党风清”的宏伟蓝图,吹响了“苦干、会干、实干、快干”的号角,发起了“落实、落实、再落实”的冲锋。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51万人民一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历史篇章,五莲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来源:五莲史志)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