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讯员 姚文凤二十多年前,岚山区岚山头街道著名渔村刘家海屋居,“三最”支书刘克永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这位老支书凭着家里“茶碗最多”“咸菜缸最大”“村子名气最‘小’”,与群众培养起了鱼水深情,带领村民开拓新生活。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是在这个村...
通讯员 姚文凤
二十多年前,岚山区岚山头街道著名渔村刘家海屋居,“三最”支书刘克永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这位老支书凭着家里“茶碗最多”“咸菜缸最大”“村子名气最‘小’”,与群众培养起了鱼水深情,带领村民开拓新生活。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是在这个村,现任支书刘涛带领着全村村民,共谋产业转型升级,共享新时期发展成果,用新“三最”故事续写这段佳话。
钓鱼竿最“长”的人
刘涛有个业余爱好——海钓。在过去,他不敢把这个爱好挂嘴上,因为那时候大家觉得,“钓鱼”是不务正业。
现在,他不仅自己钓鱼,还带领着村里的年轻渔民一块去钓。为啥?
“过去那种粗放的海洋捕捞方式经济效益越来越低,为了帮渔民转换发展思路,先带领他们感受一下休闲海钓的方向。”
这种引导起到了正向作用,渔民李宗宏选择“二次”下海,就是受他影响。
刘家海屋是典型的渔业村,最高峰的时候,村里仅铁壳渔船就多达一百多条,村民们代代靠海吃海。但与过去相比,海洋资源明显减少,传统捕捞遇到了瓶颈。
李宗宏曾有一对渔船,出海打渔近二十年,感受到“瓶颈”的他,七八年前把渔船转卖,上岸开起了宾馆,有空也跟着出去钓鱼。
钓鱼时,刘涛在他耳边吹风,“旅游市场不断扩大,休闲海钓会是朝阳产业。”再加上宾馆进出的客人多,还常有专门来海钓的外地人。李宗宏也觉得,是时候回到海上了。
说干就干,去年李宗宏投资二百余万元购置了一条海钓船,专门带海钓爱好者出海。投入运营不足两个月就见到了效益。李宗宏常开个玩笑,“多亏了刘涛的钓鱼竿,不然我还想不到这个转型的好门路。”
刘涛说他把转型的眼光主要放在年轻渔民身上。因为他觉得,新一代渔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是转变发展理念的关键力量。别人钓鱼只钓海货,而他要把手里的鱼竿伸向更远的未来。
“最误场子”的人
刘家海屋全村现有渔船六十多条,主要停靠在东潘和童海两个大渔港。每条渔船上,少则两三名、多则十几名船员,安全生产关乎村民的切身利益。
休渔期,刘涛习惯每天到渔港上溜溜,看看渔船数量够不够、停靠的规不规范,提醒大家,“生产安全才能发展长远”。再到渔民家里转转,讲休渔期的规定和安全生产,听听渔民的想法和诉求。
开海季他转的更勤,一早一晚都去,看到渔船安全靠港、渔民上岸回家才放心。
谁家船上的救生衣不够用了,谁家觉得渔港停靠有困难了,谁家船渔具存放困难了……村里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刘涛从每天的“溜溜转转”中了如指掌。村里的一些发展决策、想法,也在“溜溜转转”中逐渐成熟、推行。
“当年我们的老支书在家里放32个茶碗,父老乡亲们来家里喝茶聊事儿,现在大家生产都很忙,他们没空来找我,我就走出去找他们,大事小情也一样能了解到。”刘涛笑着说他总也“坐不住”。
不到渔港转几圈不放心,不到村民家里坐坐不踏实,所以他参加朋友们的场子总“耽误事儿”。一来二去大家对他有个共同的印象:最“误场子”的人。但大家了解刘涛的个性:党性很强、责任心很重,对他来说,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永远是头等大事。
最会算“小”账的人
渔船靠港后,渔民们存放各类生产工具,仓库是“刚需”。过去,村集体在渔港附近盖起一排房子,出租给村民当仓库。这部分租金是村集体的唯一收入。
渔民刘克松还记得,当年租村里一间仓库,最贵的时候一年要交近两万块钱租金。后来减到一万五、一万,现在更少了,一年才交3000块钱。
仓库“贬值”的背后,其实是刘家海屋村集体壮大的现实写照。2013年前后,刘家海屋村旁边的港口要扩大理货场,借此机会,刘涛主动找到企业,把村里一块闲置土地出租。自那以后,这块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0万元收入。集体账上富裕了,刘涛考虑,通过逐年降低仓库租金来减轻渔民负担。
刘家海屋已经连续近二十年为全村女55周岁以上、男60周岁以上的村民按月发放生活补贴,并逐年增长。现行标准是普通村民每月160元,党员180元。每年春节,针对6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发500元过年福利,为全村居民免费缴纳治安保险,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全额缴纳银铃安康保险。
刘家海屋村共有270户、816口人,每年发放补贴、福利金额达50多万元。另外小区楼房修缮、供热管道铺设、天然气管道改进等,都由村集体全额承担。
刘涛认为,作为村级大家庭的“领头羊”,挣钱的账要算好,分钱的账更要算好。挣了钱,就得让老少爷们真正见实惠。这一笔笔“小”账加起来,就是乡村振兴的“大”账。